您当前的位置: 新东升培训学校 > 学习技巧 > 日语课程洛阳学日语中的一些小窍门

  • 电脑专题
  • 会计专题
  • 英语专题
  • 日语专题
  • 韩语专题
  • 设计专题
  • 注会专题

洛阳学日语中的一些小窍门

发布时间:2015-11-04 09:06作者:新东升培训学校来源: 点击:
         洛阳学日语中的一些小窍门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多得惊人。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大约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用汉字对西方相应词语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里落地生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说“东”道“西”的概念,竟大都出自日本人之手。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日语词汇源源不断地融入到现代汉语里。这些词汇迅速取代了“严译”,即严复翻译的,大部分术语。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词汇和术语,大都是这一时期从日本引进的。例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等。
 
      同样一个西方科学术语,同样用汉字,在中国和日本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译法,而且最后还是以中译失败,日译胜利而告完结。这的确是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严复和梁启超们,为什么没有想到采用明治初期日本学者那种比较自由和通俗的意译方法?明治初期的日本学者们,为什么没有采用二十年之后大陆精英们那种引经据典式的译法?先是汉字和汉语词汇在隋唐时期大举登陆日本,造就了日本的书面语言。继之,当日本与西方在近代相遇后,便大量地使用汉字和汉语词汇去翻译相应的西方名词和术语。最后,出自日本学人之手的这些译词,在清末又潮水般地涌入中国。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基本属名词类。名词本身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可见可感可触的很具体的事物、场景的命名,如桌、椅、草、木、山、川、日、月等等;一类则表示某种抽象的意义,即所谓术语和概念,如政治、经济、民主、自由、科学、文化等。前者可称为具象名词,后者可称为抽象名词。在日语“外来语”中,具象和抽象两类名词都有。现谨以“电话”和“俱乐部”为例。“电话”是日本人生搬硬造出来的汉语词汇,用来意译英文的telephone。最初,中国人把这个英文词汇音译为“德律风”。在一段时期内,“电话”和“德律风”两种叫法并行不悖。但渐渐地“德律风”有些招架不住,最终还是败下阵来,灰飞烟灭了。关于这个译名,有关专家曾发现过一则有趣的史料。上世纪初,一群在日本的绍兴籍留学生曾联名给家乡写回一封长信,详细介绍了日本的近代化情形,鲁迅也列名其中。信里说到“电话”时,特意加以注释:“以电气传达言语,中国人译为‘德律风’,不如电话之切。” 而“俱乐部”这个词则是日本人对英文club的音译。这几个汉字在音、形、意三方面都堪称绝佳的选择,所以沿用至今。但也有些日译具象名词进入中国后,逐渐被淘汰。例如“虎列拉”这个词,曾在中国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后来还是被“霍乱”所取代。
 
      在与汉字遭遇之前,大和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在原有的日语中,具象名词很丰富,对种种具体事物都有很精准的表述与命名,但抽象名词却极不发达。这并不奇怪。当一个民族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时,是不可能有发达的抽象思维的,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出大量的概念。只是在与汉语接触后,汉语里众多的抽象名词才涌入到日本原有的语言中。汉语里的种种具象名词,如山、川、草、木、日、月、云、雾等,虽也传入日本,但日本人可按照自己原有的发音来读这些汉字;但像汉语里的自然、道德、政治、经济、风流、文学等抽象名词,因日语里原本就没有相应的词汇与之匹配,便只能模仿汉语的发音来读这些词。汉语中的抽象名词,在音、形、意三方面对大和民族来说都是陌生的。
 
分享到: